第三幼兒園 供稿
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其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。家庭教育既是家庭大事,也是社會重擔,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,家庭教育由政府行政管理轉變為國家法治事項,納入依法治國序列。從此,“家事”上升為“國法”,開啟了“依法家教”的新時代。
依法帶娃,家長要重新思考家庭教育行為,如何定位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?如何抓住家庭教育的重點內容?在家庭教育法的框架內應該建立怎樣的親子關系?2022年4月1日至8日,教育部關工委常務副主任、國家督學、家庭教育政策專家傅國亮帶我們一起學習“依法帶娃”的三個基本問題,第三幼兒園的家長全員參加學習并積極分享交流。
一、端正心態
依法帶娃的前提之一是家長要端正心態。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“正?!眱和?,而不是培養“超?!眱和?。
在子女的成長期望值上,父母的心態不能亂。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,父母一定要有一個“平?!毙膽B,定位在培養一個“正?!眱和?,而不是“超?!眱和?,這是家庭教育的出發點和價值取向。
何為“正?!眱和??
最基本的是兩點:人性正常、智力正常。
凡是正常兒童,將來一定是社會的有用之人;其中更有社會的有用之才。
家長不要干“強迫魚參加爬樹比賽”的蠢事。在一定條件下,不去特意的管孩子,讓其由著天性成長,或可收獲水到渠成的效果,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和方法。
二、更新觀念
教育內容重在“德育”而不是“智育”,小勝在智,大勝在德。
品德教育、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內容的重點,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規律和根本遵循。
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
“家庭教育學?;保喊阎怯旁诘谝?/span>
家庭教育中缺乏對生命的關懷,對精神的關懷,這就使家庭教育變成了單純的技術行為。只關注知識的學習是把孩子當作工具,而不是人來培養,家庭教育的大多數問題也是由此產生。
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促進孩子的品德培養和精神成長。人生中,人品優于能力,做人先于做事。
人格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。古人云,“國無德不興,人無德不立”,家庭在做人教育中具有天然的優勢和特殊作用,家庭的特點和優勢就是生活和教育合二而一的。家庭中有比學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細節可以刻骨銘心,生活中的細節諸如小事、體驗和感悟,恰恰是塑造孩子個性、人格、性格、文化、品位和價值觀的關鍵因素。兒童個性的形成始于家庭,其全面發展始于家庭,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個性的影響是根本性的,影響終身。
三、轉變方法
親子關系倡導“勝似朋友”,不是“親道尊嚴”。
當前親子關系問題,要么是嚴管多管,以家長為中心,“親到尊嚴”;要么是溺愛,以子女為中心,“棄老取幼,家之不祥”。
正確的親子關系應是民主、平等關系,最佳親子關系應該是“勝似朋友”的關系。
最戕害孩子的親子關系是是“三制”,借愛之名,行控制、壓制、強制孩子之實。
為人父母,要盡早給子女許下愛的承諾,愛的承諾是子女最大的安全感。有人說,被父母無條件喜歡的孩子自帶光芒,父母的心誠和充分信賴,是子女人生路上最大的底氣,從此自信而無畏,愿每個孩子的背后都有父母的潤物無聲和奮力托舉。
呼倫貝爾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主辦 蒙ICP備18005025號-1
copyright (c) 2018-2022 呼倫貝爾文明網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者建立鏡像